首页 > 新闻 > 国内 >

谢茂松:如何理解中华礼乐文明的“和平”本质?

发布时间:2022-04-10 21:01:40来源:
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度。纵观历史,即便国家强大时也没有侵略别国。立足当下,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。如何让海外理解中国的和平理念?揭示作为中华文明底层结构的礼乐文明所蕴含的和平本质,或许是一条有效途径。

  礼乐文明并不是虚浮难懂的概念,它作为“百姓日用而不知”的生活方式,作为“活着的传统”,如无分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流水一般贯注于一代代中国人的政治、生活。小到春节期间中国人追求的“一团和气”,大到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,和平的传统与基因一以贯之。

  礼乐文明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

  中华文明的底层结构是礼乐文明。礼与乐合称,即礼乐,两者代表了礼文化内部的张力。历史上,周公“制礼作乐”,集夏商周三代礼之大成。孔子继周公之后而“周孔”并称,因为他点出了礼文化所具有的价值普遍性以及“可长可久”的文明连续性。

  究竟何为礼乐?从内在文化价值观上讲,礼乐背后抽象的文明原理是秩序与和谐。其价值观就是《礼记》所说“亲亲”与“尊尊”,也即是孔孟的“仁义之道”,“亲亲”之“仁”代表和谐,“尊尊”之“义”代表秩序,二者形成文明体内部必有的张力。

  内在价值发而为制度,则是政治层面的“设官分职,任贤使能”与社会层面的家族、宗族、家庭之孝道,这也就是“百姓日用而不知”的制度化生活安排。

  政治层面的“设官分职,任贤使能”则落实为科举出身的士大夫阶层对于“修己治人”“内圣外王之道”的政治与教化的双重责任,中国政教之秩序乃是大一统之秩序。

  社会层面来讲,礼乐文明作为百姓生活方式,潜移默化地如流水一样全部贯注于一代代中国人的政治、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以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延续至今。

  春节正是“百姓日用而不知”的礼文化的集中体现。为何春运承载了全世界最大的运输量?为何大部分中国人都要回老家过年?春节背后凝聚着中国人最深层的文化价值观,家庭团圆一起吃年夜饭,象征着“一团和气”;贴春联辞旧迎新,象征着“一种元气”;还有春节愿望中的国泰民安,也象征着天地相交融,天下太平、政通人和。

点击进入下一页
(责编: admin)
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